監(jiān)理公司管理系統 | 工程企業(yè)管理系統 | OA系統 | ERP系統 | 造價咨詢管理系統 | 工程設計管理系統 | 簽約案例 | 購買價格 | 在線試用 | 手機APP | 產品資料
X 關閉

BI應用卡在哪里?

申請免費試用、咨詢電話:400-8352-114

來源:泛普軟件

現在的BI(商業(yè)智能)就像幾年前的ERP一樣,成為CIO們關注的焦點。在ERP等基礎信息系統部署完之后,企業(yè)能夠對其業(yè)務數據進行更為有效的管理,于是如何利用這些數據創(chuàng)造價值成為企業(yè)下一步思考的問題。在這一背景下,BI被提上日程。與操作型系統ERP不同,BI是分析型系統,利用BI分析的結果給企業(yè)帶來商業(yè)價值才是BI系統部署成功的重要標志。

說“BI逐漸火起來”說了好幾年,但用戶的BI項目實施卻沒看到有實質性的進展,“卡”在了什么地方?

2005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布其以應用分析系統建設和完善數據倉庫管理為目標的二期決策支持系統建設完成。數據資源是上交所的優(yōu)勢所在,但卻一直沒有發(fā)揮出來,而在該項目完成之后,上交所形成了相對完善的信息產品服務體系。其信息產品包括面向投資者的“個股交易統計”、“某指數成份股漲跌對指數漲跌的貢獻分析”、“個股交易量最大前5名會員揭示”、“個股分類賬戶交易統計”等,以及面向會員單位的“營業(yè)部交易統計”、“席位交易統計”、“指定地區(qū)營業(yè)部排行統計”等,信息因此產生了價值。其中還有一個亮點——“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分析以及誠信度分析”項目,可以預測哪些上市公司可能存在財務欺詐現象。

業(yè)內人士如此評價: 這是國內金融行業(yè)第一個真正意義上成功的商務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簡稱 BI)項目。這樣的評價令人震驚,不過并非聳人聽聞,國內金融、電信、零售等行業(yè)已經有部分企業(yè)實施了BI項目,但真正能實現應用分析功能的確實是少數。根據BI咨詢公司吉貝克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世平博士的觀點,目前國內BI的實際應用水平主要停留在基本的數據整合階段和統計分析,真正實現深度分析的應用極少。也許不能臆斷這些處于初級階段的BI應用都是失敗的,但如果長期停留在該階段,而沒有相關的后期規(guī)劃,那只能承認自己是失敗的。在美國,BI項目的成功率也僅為20%。BI項目實施的難點在哪里?到底應該怎么去做一個BI項目?有沒有一些令人興奮的BI應用存在?

事實上,國內一些實施過BI項目的銀行和電信運營商正在重新招標他們的BI項目。雖然實施起來不容易,但當企業(yè)用戶真正意識到BI已經到了能夠發(fā)揮作用的時候,還是毅然決然繼續(xù)漫漫BI之路。

需求提煉: 最頭疼的事

“早期BI項目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需求把握不夠準確,”劉世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把握需求首先要了解BI系統能夠做什么,其次要知道自己希望通過BI系統解決什么問題,然后將二者結合,才能做出合心的BI應用。道理都明白,但BI系統到底能夠做什么?就像以前的解放卡車司機說不出小轎車是什么樣子,現在的普通百姓想不出比爾·蓋茨的專車里都有哪些配置一樣,大部分人沒見過真正的BI應用。

大多數業(yè)界專家將BI技術分為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兩部分,前者主要實現數據整合功能和業(yè)務統計分析功能,側重對現有事實的描述; 后者則實現業(yè)務預測功能。引用神州數碼信息化管理部BI系統部經理趙東對BI的理解,可以將BI實施目標分為三個階段: 業(yè)務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會發(fā)生?將來還會發(fā)生什么?

數據整合階段的需求相對比較好解決,無非是“各個部門需要展現哪些數據?”、“以什么形式展現?”等問題。不過就算是在這個初級階段,需求制定也非常強調與業(yè)務部門的交互,而且比ERP等側重流程實現的業(yè)務系統更甚,因為BI應用出于不同業(yè)務部門用戶多樣的分析目的,對數據的需求是五花八門。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術部副總經理丁峻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泰康2004年啟動BI項目一期工程之后,與十多個業(yè)務部門溝通,并與其實施顧問相互啟發(fā),花了大概兩三個月的時間,才把需求基本確定下來,而且在項目部署過程中,還會不斷出現新的需求或是需求變化。需求制定幾乎貫穿了項目實施的始終。

泰康人壽當時對BI應用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信息的實時刷新; 多個業(yè)務線對信息集成展現的需求; 業(yè)務用戶主動提取數據的需求; 對已經發(fā)生事件的總結。這些需求其實非常典型,幾乎對每個行業(yè)都適用,所以說在提煉這些需求的時候并不能算難,難點其實在解決“為什么會發(fā)生”的階段。

一個業(yè)務事件為什么會發(fā)生?例如,在泰康人壽BI項目中實現的對產品、保單、客戶和核保的成本分析中,可以從相關報表中看到某種類型的保單成本較高,而某些產品的利潤較低,為什么會這樣?還可以再繼續(xù)向下鉆取。在以應用分析為重點的第二階段,就是要將業(yè)務部門對此類分析的所有需求提煉出來,繁雜程度可想而知,與業(yè)務人員深度交互的迫切性也可想而知。通常這個階段的需求是在第一階段的應用用起來之后,用戶更容易激發(fā)他的深層次需求,所以BI項目的分期實施很有必要?,F在常見的BI分析應用主要集中在企業(yè)內部的績效分析、財務分析等以及企業(yè)對外的客戶分析、渠道分析、市場分析等,一些常見的分析模型和方法貫穿在這些應用中,業(yè)務用戶只需要按部就班地使用就可以了,而當用戶遇到一些棘手的業(yè)務問題時,可能會需要其他一些方法才能分析透徹時,企業(yè)只能向其BI項目實施服務提供商提出新增需求。這也是為什么在一個一期、二期投入分別為3000萬的大項目中,企業(yè)還需要再支付15%運行維護費用的原因。

神州數碼(中國)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部總經理鄭小維指出,其實相當多的需求是在用戶使用過程中提出來的?,F有的這種項目部署形式顯然不可能實現企業(yè)所有需求,而如果后續(xù)需求在實現上跟不上,一定會影響B(tài)I系統的使用效果。這是BI應用需求提煉與其他企業(yè)應用系統相比非常特別的地方。這些是為什么在最初BI系統被做成了固定的報表系統之后就等于宣告了BI系統失敗的原因,雖然在一定改進之后,有些企業(yè)的BI系統做成了較為靈活的報表系統,但實際上BI應用的精髓仍然被埋沒。

至于“將來會發(fā)生什么”,中國企業(yè)的BI應用極少有到達這個階段的。就算是在國外,也才只是剛剛開始。這些需求的提出一方面要求用戶對BI能夠做什么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求用戶要能在日常的BI分析中發(fā)現自己的業(yè)務在這方面的需求。比較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分析以及誠信度分析”項目,它能從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報去分析該報表中有沒有虛假陳述,及其誠信度的狀況到底如何。其做法是通過對一個企業(yè)不同年份的財務狀況進行對比,或是將兩個同類企業(yè)放在一起進行橫向比較,并最終給出相應的指標,去診斷該企業(yè)的財務健康狀況,從而能知道什么樣的企業(yè)誠信度較低,什么樣的企業(yè)可能會有財務欺詐。

80%的功夫在前期

上海證券交易所在總結經驗時表示,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前期的準備工作非常充分,參與了該項目的劉世平認為“BI項目80%的功夫在前期”。需求的提煉算是BI項目前期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還有兩點則分別是前期的項目整體規(guī)劃和數據來源及其質量控制,這三點都是直接決定BI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素。

整體規(guī)劃看上去只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即可,如考慮與現有信息系統架構的整合、投資回報率等,但實際上從最初的需求提煉,到行業(yè)模型的客戶化,到項目的具體實施推進策略——例如分步實施的步伐到底是多大,再到最后的業(yè)務用戶培訓都需要有相對細致的規(guī)劃。從另一個角度看,從數據倉庫的建設,到分析平臺的構建,再到數據挖掘的規(guī)劃,三個不同的應用階段分別要實現怎樣的功能也都要提前規(guī)劃到位。

丁峻峰在談到整體規(guī)劃的時候還強調,系統目標要切合實際,一個務實的出發(fā)點才可能導致務實的BI系統。例如有些廠商跟泰康人壽說可以做客戶行為分析,但實際上保險公司與客戶的直接接觸機會并不多,可能一年也就一兩次,不像電信、銀行,其用戶經常需要到柜臺,或通過互聯網、ATM機等多個渠道辦理相關業(yè)務,所以想做類似客戶行為分析的功能在保險行業(yè)根本沒有相關的數據支持。

“同樣都是椅子,但不同設計師設計的產品坐起來感覺會不同,”劉世平如是說。他認為,國內用戶很不重視BI項目的規(guī)劃設計,這也是中國的文化導致,覺得只要說出來就行了,漢字大家都是能看懂的,數字也是大家能認識的,但實際上并沒有那么簡單,就像農民蓋房只要搭起來就行了,而專業(yè)設計師就會考慮采光、地理、風水等多種因素。  
上海證券交易所被評價為國內金融行業(yè)第一個真正意義上成功的BI項目。 泰康人壽已實現數據整合和初步的統計分析應用。


通常一些項目實施服務提供商會提供一些相關的行業(yè)應用模型,不過模型是通用的,具體到每個用戶都需要一些定制化工作,尤其有相當多的模型都是來自國外。據Sybase商務智能總監(jiān)廖鋼城介紹,從模型到實際應用都要經歷客戶化過程,例如考慮到組織機構、營銷渠道、地域分布等因素的不同,從而會有一些個性化需求,通常有10%~20%的定制化工作。

至于數據來源整合,技術上的實現并不難,但一定要在源頭對數據質量進行控制。數據的質和量有保證,后期的數據展現和分析才有意義。目前絕大多數數據都是來自企業(yè)內部的ERP等其他業(yè)務系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副主任齊學忠認為,BI的部署需要企業(yè)具備較好的信息化基礎,應該在ERP等基礎信息系統完備之后再考慮。與此同時,有些企業(yè)上ERP的時間可能并不長,其數據量積累不夠或是歷史數據的保存不完整,都應該理智考慮上BI系統的時機,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部署B(yǎng)I系統,反而也可能會達不到預期效果。這也提醒企業(yè)用戶在部署ERP等其他信息系統的時候要實現對自己的信息化有一個整體規(guī)劃。

原始數據整合之后,數據的抽取、轉換、清洗和加載(ETCL)可以認為只是技術問題。按理說ETCL工具要承擔保證數據質量的任務,例如剔除那些有空白字段的信息、找出小數點點錯了的數據等,但目前的ETCL工具大多集中在數據的抽取、轉換和加載方面的功能,對數據質量保證不夠重視,而相關的確保數據質量的工具也比較缺少,所以在目前的大多數BI項目中缺少從技術角度去確保數據質量這個環(huán)節(jié)。

分步實施: 顆粒度是關鍵

“整體規(guī)劃、分步實施”是現在所有BI實施服務提供商都在提的一個說法,但分步實施中“每一步”的步伐在每個具體的案例中有非常大的差異。正如前面提到現有的項目部署方式對需求的完整提煉有不利影響,這種方式也會令分步實施的實際效果打些折扣。

實際上大多數分步實施的顆粒度都比較大,比如先做績效分析,然后做客戶分析,再做市場分析等,這種做法可以緩解用戶的資金壓力,同時也能讓客戶更快地感受到BI的回報,從而對后續(xù)項目更有信心,但這些多是從廠商的角度考慮,如何讓用戶能夠更容易接受對BI進行投資。這種分步實施并不能做到隨時激發(fā)用戶的需求,并隨時實現其新需求。

將分步實施做到極致的國內企業(yè)非神州數碼莫數。據趙東介紹,神州數碼采用的小項目模式周期非常短,每個項目一般耗時1~3周,不但實現了用戶當時的需求,而且在與用戶一起實現需求的同時傳播了相應的BI理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神州數碼培養(yǎng)了一批能獨立制作報表,并進行分析的業(yè)務部門用戶,從而用戶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發(fā)現新需求,從而觸動一個個小項目的誕生。如此“滾雪球”的方式,使得神州數碼充分享受到了分步實施帶來的好處。

但并非所有企業(yè)都能做到神州數碼這樣細粒度的分步實施,因為神州數碼的BI項目實施工作完全是由自己的IT部門承擔,所以才可能這樣分步實施。事實上,在系統正常運作之后,只有4個人來支持系統的“滾雪球”建設,其中還有一個人兼職做BI培訓。之所以能夠配置如此少的人力支持,是因為其BI培訓體系培養(yǎng)出來的業(yè)務部門用戶完全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自己制作報表,其業(yè)務分析的工作是可以由業(yè)務用戶自己獨立完成。

對于神州數碼這種創(chuàng)新的BI實施方式大多數企業(yè)大概只能望而興嘆,或許讓項目實施服務提供商來承包才是目前最可行的方式。那就提醒用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注意: 實施服務提供商在產品的提供上可做的文章并不多,保證項目實施質量的關鍵在于連接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二次開發(fā)

一個BI系統可以簡單地看成由三個部分組成: 數據源到數據倉庫(或數據集市),再到前端展現。但實際上它涉及的技術環(huán)境非常之多,包括ETCL、數據倉庫、OLAP(聯機分析處理)、前端展現、模型設計等,相關的軟件產品和工具有很多種,而每個工具之間的連接都存在相當的二次開發(fā)工作,這恰恰是容易被用戶忽視的地方。

業(yè)界人士透露,實際上一些大型BI項目實施服務提供商只是扮演總承包商的角色,這些二次開發(fā)項目有很多都是外包給合作伙伴,甚至有些承包商并不把二次開發(fā)外包的實情告訴用戶,只是在用戶管得嚴的時候采用自己的開發(fā)隊伍。不管是承包商自己節(jié)省了成本,還是它幫用戶節(jié)省了成本,這樣的做法肯定會影響到開發(fā)質量。

授人以漁而非魚

斥巨資搭建BI系統的最終目的是,“讓應該掌握數據的人成為數據的主人”才是正題。但什么樣才算是真正掌握數據?

實施了BI應用的企業(yè)都會在項目開始實施乃至項目完成之后對其業(yè)務部門用戶進行培訓,教他們如何使用BI的前端展現和分析工具,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而且由于國內BI應用的整體水平偏低,實現業(yè)務分析功能的項目極少,所以真正能夠利用BI工具幫助自己進行分析的業(yè)務人員少之又少。

“但實際上業(yè)務人員對相關業(yè)務數據的敏感性遠遠大于技術人員,哪怕是一個微小的波動都有可能讓他們發(fā)現其中的商機或是漏洞。讓技術部門去進行業(yè)務分析,一定需要模型,需要工具,而讓業(yè)務部門去分析,可能只需要看一眼數據就能得出結論。讓業(yè)務人員在與數據的碰撞中產生感覺,才是BI應用的較高境界,如果再加上一些模型的幫助,則更是如虎添翼。”鄭小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實際上,BI工具本身做得越來越傻瓜,就是為了讓更多的業(yè)務人員能夠使用。只有業(yè)務人員可能利用BI工具去挖掘商機。

但培訓業(yè)務人員使用BI工具與ERP操作培訓有著本質的不同,ERP在用戶中推廣的最難點是因為它涉及到了企業(yè)管理機制變革,可能會影響到某些崗位的流程操作習慣甚至利益分配,而BI不涉及企業(yè)流程變革,它的培訓難點在于讓用戶能真正主動應用BI工具去幫助業(yè)務,從而創(chuàng)造出價值。如果只是利用BI工具查找一些數據,其操作簡易程度甚至比ERP的操作還要簡單,但BI的精髓在于利用這些數據去分析業(yè)務問題,促進用戶主動進行這樣的BI分析才是BI培訓的真正目標。

前文曾提到,神州數碼的業(yè)務部門用戶完全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自己制作報表。這個在中國頗有些另類的BI項目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培訓體系,把BI工具真正放在了業(yè)務人員手中。BI系統部、各事業(yè)部的BI專員以及BI最終用戶形成了神州數碼的BI推廣組織體系,其中BI專員是在部門一級設立的兼職人員,主要職責是管理、規(guī)范本部門的BI應用,并跟公司信息化管理部形成有效的溝通渠道。與此同時,為BI用戶提供了周期性的常規(guī)和定制化的培訓課程,分為初、中、高三個級別,可以通過面對面的培訓方式,也可以通過網上的電子學習系統獲得。

逐漸地,BI系統部就像種菜的,只負責提供各種“菜源”(數據源),而BI用戶成為廚師,自己愛吃什么就做什么,不再是從前的大鍋飯了。趙東表示,開始的時候,業(yè)務人員會質疑,認為系統部將其工作轉嫁到了他們身上,對BI工具使用的畏難情緒也會影響到業(yè)務人員的接受程度,但當這種小項目形式很快體現出回報之后,業(yè)務部門的態(tài)度開始逐漸改變。從2003年開始項目實施,經過兩年的轉型,神州數碼的BI徹底改變了以前由技術人員“喂食”的狀態(tài)。

可以認為,神州數碼的所有員工都已不同程度地成為“初級BI分析師”,雖然業(yè)界對BI分析師的定義要求比較嚴格,經常是那些擅長BI分析的統計學博士才可能成為真正的BI分析師,但神州數碼的這種做法讓記者感觸頗深,希望借分析師的名頭鼓勵一下神州數碼,也鼓勵一下正在往這個方向靠攏的其他行業(yè)用戶。(ccw)
 

發(fā)布:2007-04-22 11:04    編輯:泛普軟件 · xiaona    [打印此頁]    [關閉]
昆明OA系統
聯系方式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華區(qū)建設南路160號1層9號

重慶公司:重慶市江北區(qū)紅旗河溝華創(chuàng)商務大廈18樓

咨詢:400-8352-114

加微信,免費獲取試用系統

QQ在線咨詢

泛普昆明OA快博其他應用

昆明OA 昆明新聞動態(tài) 昆明OA管理信息化 昆明OA快博 昆明OA軟件行業(yè)資訊 昆明軟件開發(fā)公司 昆明門禁系統 昆明物業(yè)管理軟件 昆明倉庫管理軟件 昆明餐飲管理軟件 昆明網站建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