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jiān)理公司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企業(yè)管理系統(tǒng) | OA系統(tǒng) | ERP系統(tǒng) | 造價咨詢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設計管理系統(tǒng) | 甲方項目管理系統(tǒng) | 簽約案例 | 客戶案例 | 在線試用
X 關閉

質量管理:軟件質量管理的方法、工具和保證

申請免費試用、咨詢電話:400-8352-114

寫在前面的話:
  我們中國的軟件產業(yè)是如此之年輕,如同一個年輕人,一個富有青春氣息的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在其發(fā)展中,是否也容易忽略了一些很基本的東西?
  當我們熱衷于追求某種時尚和新技術時,是否也容易忽略了一些最基本但卻非常重要的東西,而且這些東西往往是來自于我們的生活經驗。
  1、從問題入手
  對于一個發(fā)展中的組織,問題的暴露是很自然的,改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按照計劃執(zhí)行與跟蹤的過程中進行問題的發(fā)現、糾正和預防的過程。那么,發(fā)現問題、 收集和整理問題、分析問題、排列問題重要性、提出解決措施、在部分區(qū)域演練、全面推廣就成為過程改進的一個系統(tǒng)化的步驟。
實際上,無論是 W.Edward Deming博士提出的Deming環(huán),即PDCA(Planning, Do, Check, Action)環(huán),還是后來SEI(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軟件工程研究所)在此基礎上提出的IDEAL(Initiating, Diagnosing, Establishing,Acting, Leveraging)模型,都是軟件過程改進的一個基本過程和方法。
  實際上,無論是高層管理者,還是SQA、項目經理、軟件工程師將自己工作中經常犯的錯誤隨時記錄下來,都是一個問題的收集過程;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問題歸 類、問題統(tǒng)計和原因分析,然后再進行問題排序、針對問題進行糾正、糾正措施或預防措施等,并形成這樣一個自反饋系統(tǒng),就可以實現持續(xù)的過程改進。 http://blog.mypm.net
  2、運用統(tǒng)計與度量技術
  Deming是一位將統(tǒng)計方法用于質量控制的咨詢專家。他說:“統(tǒng)計質量控制是統(tǒng)計原理和技術的一次實踐,這種方法可以用于生產的所有階段以及維護和服務,其目的是經濟的滿足需求?!?
諸如SPC(統(tǒng)計過程控制)、頭腦風暴法、魚刺圖、PARETO原理、層次圖等方法都是統(tǒng)計控制理論和度量理論的一些基本方法。
  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
  頭腦風暴法的一般步驟可以概括為:
  (1) 確定質量問題。
  (2) 盡可能找出影響質量問題的因素。
 ?。?) 找出各原因之間的關系,在因果圖上以因果關系用箭頭連接起來。
 ?。?) 根據對結果影響的程度,將認為有顯著影響的因素標出來。
 ?。?) 在因果圖上標出必要的信息。
  此方法實際上包含兩項活動,一是用頭腦風暴法找原因,二是對原因進行系統(tǒng)整理、歸類,即先放開思路,進行開放式、創(chuàng)造性思維,然后再根據概念間的層次關系整理成型。它是用來表示質量波動特性與其潛在原因的關系,即表達和分析因果關系的一種圖表。
  魚刺圖
  魚刺圖(Cause-effect diagram)又叫因果圖、石川圖、特性要因圖、樹形圖,最先由日本東京大學石川馨教授于1953年提出。此后,很快在日本企業(yè)界得到廣泛的應用。
  PARETO原理
  Pareto分析是一種識別消耗了最多成本的少部分的角色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J.M.Juran是質量管理中Pareto原理之父。他首先提出了術語 vital few 和trivial many,并應用到Pareto原理中。Pareto原理強調了將精力集中在少數重要的事情上(vital few),而不是在多數瑣碎的事情上(trivial many)。
  Boehm給出的度量中的頭10個表示軟件現象遵守Pareto分布:
  20%的模塊消耗80%的資源;
  20%的模塊包含80%的錯誤;
  20%的錯誤消耗80%的修改成本;
  20%的改進包含了80%的適應性為主的成本;
  20%的模塊占用了80%的執(zhí)行時間;
  20%的工具使用占80%的整個工具使用時間。
  產品質量是由質量形成過程中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質量有了問題,特別是主要質量問題,就要進一步找原因,并針對原因采取措施,才能解決問題。有些質 量問題的原因一目了然,而有些質量問題的原因,就必須借助圖形的方式來分析原因,這樣就能幫助我們理清思路,從而對癥下藥。
  您當前瀏覽的文章來源于考試大項目管理站。
  而發(fā)現問題后,識別關鍵、把握關鍵是項目成敗的關鍵,也是我們日常工作的關鍵所在。如不要為過于細節(jié)的討論耗費太多時間。在CMM模型中提到的“關鍵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實際上就是一種基本的統(tǒng)計控制方法。
  實際上,無論是我們的各種生活常識、管理經驗、統(tǒng)計方法,還是古人早已提出的“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都可能成為指導我們提高過程和改進質量的重 要手段。比如是否可以考慮建立一個更好的質量體系框架,設立一些其它的關鍵過程區(qū)域,建立一套科學的裁剪準則等等,以便于更好地支持國內的軟件組織進行過 程改進。
  3、必要的工具支持
  軟件過程改進的過程中,組織會產生大量的有關問題的歷史數據,可以稱為知識庫;這些問題數據的 采集和管理,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組織可以通過這些知識庫實現員工自我培訓,從而實現知識的高效積累和復用。當然,工具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必要的工 具支持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有了它,可以使組織的員工很快地學習到公司以前的經驗知識,讓錯誤不再重犯。它應該成為一種快速和有效的員工培訓介質。
  4、全員參與的質量保證
  Lennart Sandholm在1978年東京召開的國際質量控制大會上,注意到了日本高層對質量做出的承諾。Lennart Sandholm注意到日本的與會人員有一半是高層管理者-總裁、總經理、部門經理、主任等等。在歐美召開的大會的與會人員則主要是質量工作者-質量保證 工程師、可靠性工程師、質量經理等。很少有高層經理。
  Deming說:“管理者們的到來不是僅僅聽一下,而是要工作。他們已經從自身的實 踐中知道,他所做的是一個鏈式反應。隨著質量的提高,成本開始下降。進而你可以降低價格。美國人不明白這一點。美國人認為提高質量會增加成本?!边@段話一 針見血地指明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西方組織的一個弱點是其質量部門非常龐大而且是集中式的,職能也很多,如質量計劃、協調、審計、審查和測 試等。而日本的質量功能則由生產線上的人員(這些人受過必要的培訓)實現的。日本公司也有質量部門,但人數很少,而且職能有限,主要集中于計劃、審計和咨 詢等。高層管理者的質量審計評估組織的有效性,而且只有高層才能夠授權進行重大變革。正是這種無所不在的質量意識讓日本的產品質量遠遠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可以看出,質量絕對不僅僅是質量部門的事情,以質量為核心的企業(yè)文化在未來將成為決定企業(yè)興衰的關鍵因素。質量不是依賴于某個或某幾個高手, 而是依賴于整個過程。誰都會發(fā)現問題,項目經理、QA、高級管理者、程序員、設計人員、系統(tǒng)分析員等都具有質量保證的職責,并能起到質量保證的作用。好的 過程是好產品的必備條件,這一點要成為企業(yè)文化的一部分,讓質量文化深深地扎根于每個員工的心中。
發(fā)布:2007-02-28 10:19    編輯:泛普軟件 · xiaona    [打印此頁]    [關閉]
相關文章:
相關系統(tǒng)
聯系方式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華區(qū)建設南路160號1層9號

重慶公司:重慶市江北區(qū)紅旗河溝華創(chuàng)商務大廈18樓

咨詢:400-8352-114

加微信,免費獲取試用系統(tǒng)

QQ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