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jiān)理公司管理系統 | 工程企業(yè)管理系統 | OA系統 | ERP系統 | 造價咨詢管理系統 | 工程設計管理系統 | 簽約案例 | 購買價格 | 在線試用 | 手機APP | 產品資料
X 關閉

法院信息化: 讓法律的天平更公正

申請免費試用、咨詢電話:400-8352-114

文章來源:計世網

資料顯示,近年來各級法院系統審理的案件數量在不斷增加。以北京地區(qū)為例,受理案件平均以每年15%~20%的速度上升,2009年北京市全市法院審理案件共43萬件,而北京市三級法院一線審判人員只有3800人,審判壓力可想而知。另有一組數據表明,近10年間,北京市全市法院在法官人數僅增加14%的情況下,人均結案量卻增加52%,平均審限下降50%。

為什么變化會如此明顯?記者通過采訪發(fā)現,信息化在其中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法院系統的信息化建設完全與審判業(yè)務深度融合,既提升了法官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公正執(zhí)法的能力,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司法審判信息的社會公眾服務能力。

立案: 便捷當事人

北京市市民王先生最近很煩惱,他的公司剛申請了一項電子產品的專利,正準備將產品推向市場時卻發(fā)現,中關村竟然已經出現了該產品的高仿品,而且那個公司的產品包裝、說明書與他的產品如出一轍。按現在流行的說法是,王先生的產品“被山寨”了,王先生決定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不過打官司之前,王先生頗為躊躇,擔心打官司太消耗精力。直到來到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海店法院)后,王先生這才安心下來。原因很簡單,法院不是他想象中的“衙門高高在上”的感覺,而是以“公仆”的姿態(tài)出現在面前。他一進入海淀法院的立案大廳,就有工作人員引導他進入立案流程,同時介紹大廳內相關設備的使用和各個窗口的功能,包括觸摸屏查詢、LED信息查看和排隊叫號系統的使用等。

海淀法院的副院長石金平做了一輩子的法院工作,熟知法院的業(yè)務情況,他說: “其實像王先生這樣的當事人有很多,他們并不知道,在海淀法院內部系統中,運行著70多個信息系統,這些系統既服務于當事人,同時也服務于我們法院的工作人員。”

法院的業(yè)務究竟有多復雜,信息系統又是如何支撐這些業(yè)務的?以王先生的案件為例,當他準備好訴訟材料提交之后,立案法官會判斷案件能否立案。按照法律規(guī)定,只要有訴訟提交,就必須立案,這保障了法律的嚴肅性以及公眾的權益。可有時候跨區(qū)立案、或者是不同區(qū)域重復立案會造成法院審判資源的浪費,所以,此類案件可能就不會被立案。如果王先生提交的訴訟材料通過立案審查,法院將出具收費單,王先生去銀行繳納費用之后,再去法院出示銀行的繳費收據。法院收到繳費單之后,案件進入分案階段。至此,立案階段結束,王先生可等待法院的下一步通知。

別看立案階段的業(yè)務如此簡單,可中間少不了信息系統的支撐。面對當事人的有排號系統、電子屏幕顯示系統、觸摸屏顯示系統、訴訟指南系統等; 而面向法官的有法院和檢察院互聯互通的信息系統,該系統實現了法院與檢察院之間的業(yè)務協作; 還有訴訟費用計算系統,主要根據不同的案件計算不同的費用。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當事人必須和法院“面對面”辦理立案之外,也有不少法院在積極探索網上立案。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法院就從2009年開始,建設互聯網上的立案通道。西城區(qū)法院負責信息化工作的辦公室副主任孫冰認為: “法院會充分發(fā)揮互聯網的優(yōu)勢,要讓當事人在網絡上清楚了解訴訟的流程和訴訟必備的材料,盡量在網上做好信息公開透明,最大程度上方便當事人?!?/P>

在立案階段,如何保障信息的公開透明,一直受到社會和司法界的關注。目前,一些法院就開始采用信息系統來保障立案階段的信息公開透明。比如海淀法院在立案庭、信訪窗口內均裝有兩個攝像頭,分別拍攝當事人和立案法官,畫面實時顯示在面向雙方的兩塊液晶屏上,雙方都看得一清二楚。這些信息也會實時存入法院內部系統當中,可供當時和日后查看。

開庭:數字法庭透明化

王先生的案件被接受之后,他在規(guī)定時間、地點出庭,經過原告、被告相互陳述辯論后,就進入了法庭審判階段。這時候,王先生關注案件審判過程,關心最后的審判結果。

據了解,這一階段的業(yè)務特點是,當案件進入審判階段之后,業(yè)務庭內勤領卷,庭長確定由哪幾位法官組成合議庭審理。這些人員組成合議庭后,要閱卷、研究案情,并研究是否公開開庭,開庭前是否庭前調解?這是由于大量案件很簡單,也很重復,開庭會占用當事人的時間和精力,也會耗費法律資源。如果確定開庭,還要預定法庭,確定開庭時間,進行庭前準備等。經過這些流程之后,法院會發(fā)公告,開庭審理。

把信息化融入到法院業(yè)務流程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數字法庭系統。嚴格說,數字法庭并不是一套系統,而是多套系統的總稱,它是指利用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音視頻技術和智能控制手段,將庭審活動的視頻、音頻、文字等信息進行綜合處理,為法官的庭審活動提供最佳的信息支持,能夠讓各方當事人和旁聽群眾“聽得清楚、看得明白”。

北京市東城法院分管信息化的副院長高虹認為,數字法庭將最大權益地保護法官和當事人的權益?!坝幸淮萎斒氯朔从?,在審判過程中有法官對其進行人身傷害。法院高度重視,立即調取當天的視頻查看后,并沒有發(fā)現此類事件。在確鑿證據面前,當事人不得不改口?!备吆缯f,“原來東城法院只有2個攝像頭,現在有3個攝像頭,從不同方位拍攝法庭全景、法官特寫和訴訟參與人及旁聽席。法院應用上庭審刻錄系統會立即將現場錄像變成電子文檔,長期地保存下來?!?/P>

數字法庭的作用就是將審判業(yè)務過程中的一切數字化,除了做到有據可查之外,還能提高法院審判的效率,保障法庭審判的公正、公開和透明。

海淀法院自主開發(fā)了勞動爭議案件費用計算系統,該系統通過電子日歷、自定義數據等功能,能夠迅速、準確計算出勞動爭議案件中涉及的基本生活費、加班費、保險等主要費用,法官在軟件頁面中輸入勞動者工作起止時間,輕輕點擊,即可計算出應給付該勞動者的基本生活費、養(yǎng)老保險費等。

法院內部各類輔助法官審判系統比比皆是,如決策輔助分析系統、法律法規(guī)智能檢索系統、刑事案件實體比對系統、數字審委會和文書校對等。

石金平就對文書校對系統深有感觸,他說: “以往審判結果出來之后,文書要交給文印室。海淀法院最多的時候有6名文印工作人員,他們的工作就是將文書輸入到電腦中、排版校對,打印蓋章,才能對外發(fā)布?,F在的文書都是法官自己輸入,借助校對軟件,往往一次就能將文書生成。海淀法院又開發(fā)了網上簽章系統,每一個文書會自動生成文件序列號,簽章又清晰又有了法律依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P>

為了保障審判過程中的公開、透明,當前不少法院在做開庭的網絡直播。石金平說: “我們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網絡直播,將庭審面向公眾。剛開始的時候,網絡直播給法官帶來很大的壓力,主要是大家不熟悉,不適應這個過程。后來,直播多了,法官們也適應了?,F在網絡直播的案件一般是影響較大,又不涉及隱私,在法律公開范圍內的案件?!?/P>

在采訪中,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的監(jiān)控大廳內,記者就同步觀看到開庭的現場情況。當事人出具了哪些證據,他的訴求是什么等,這些視頻一清二楚地顯示在巨大的顯示屏幕上。據了解,通過數字化法庭和內部網絡,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可隨時查看22個法院和57個派出法庭的開庭實時影像資料。這種監(jiān)控方式將案件的審理進一步公開和透明化。并且,在各區(qū)法院的高層領導中,也可以隨時查看自己轄區(qū)內的影像。

結案: 檔案數字化

一般訴訟案件,到了基層法院基本就會結案,就像王先生的這宗案件,由于他出具的證據確鑿,對方不得不在事實面前低頭。案件順利結束,對方敗訴,依法賠償給王先生的公司一定數量的賠償金。

在基層案件審判中,如果當事人不服初審宣判,繼續(xù)訴訟的話,案件將流轉到中級法院、高級法院,甚至申訴到最高人民法院。在案件流轉的過程中,下級法院無權查看上級的審判信息,而當案件最終落定之后,案件又將歸屬基層法院歸檔。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像王先生這樣的案件一樣,順利執(zhí)行。有些官司打了很久,最終審判下來了,總有一方有各種理由無法執(zhí)行下去。不過,法院審判流程中還有一個執(zhí)行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案件涉及執(zhí)行線索系統、委托鑒定系統、委托拍賣系統等。有些法院還開發(fā)了三角債管理系統,將涉及案件的幾方當事人的債券關系理順,有利于案件的執(zhí)行。

如果執(zhí)行結束,一個案件就算是正式結束,可以歸檔了。近年來,由于案件數量多,需要歸檔的紙質文件迅速增加。記者在海淀法院看到,堆積成一米高、兩米寬的牛皮紙文檔僅僅是幾個法庭一個月的檔案。這些檔案的數量實在驚人。海淀法院一年審理的案件高達6萬件,是北京地區(qū)審理案件最多的法院。

歸檔業(yè)務的流程是,書記員整理卷宗后,檔案室要審查卷宗是否合格。這些卷宗經過掃描,被制作成電子卷宗,上架與紙質卷宗并放,可供當事人和法院內借閱,也可由上級法院調閱。

在東城法院的檔案室內,密密麻麻地擺滿了這些年的檔案。東城區(qū)已經將1996年之后的案件全部掃描成電子文檔,并將近兩年的庭審刻錄系統一并歸檔。當當事人辦過查閱手續(xù)之后,通過檔案查詢預約系統和檔案查閱系統,憑借臨時發(fā)放的密碼,即可在客戶端查看檔案、調閱視頻。

全流程服務

無論法院有多少業(yè)務流程,有多少系統,歸根結底都是為當事人服務的?,F在,北京全市法院大力推廣12368審判資訊服務系統,東城區(qū)法院作為試點已經開展了將近一年時間。不管當事人是通過“面對面”立案還是通過網站立案,案件一旦進入訴訟的立案階段,系統即可提示當事人“可以自收到告知書之日起三日后撥打12368電話對本案的進展情況進行查詢”,并獲取查詢密碼。社會公眾也可以通過撥12368電話,查詢未來三天法院的開庭公告信息。

立案后,當事人憑借此密碼即可隨時撥打電話查詢案件進程,了解案件在立案、分案、開庭、延長審理期限、上訴等各個階段的具體信息,獲取承辦庭室、承辦人的姓名及聯系電話。與此同時,在征得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法院還將主動向當事人發(fā)送手機短信,提示確認或變更承辦法官以及開庭、延長審理期限、移送管轄等重要事項。

圖注:法庭庭審直播現場

“12368”其實只是法院信息系統對公眾全流程服務的縮影。

在法院的內部業(yè)務中,信息化也是全流程服務于法院的審判業(yè)務。因為案件一旦被受理,從案件立案、審理、結案、生效、歸檔、執(zhí)行、申訴復查到信訪等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都有諸多信息系統作為支撐。

據了解,截止到目前,北京法院系統內以《審判業(yè)務智能管理系統》和《法院工作管理平臺》兩大信息系統為支撐,提供各類信息應用2270項,信息化為公眾和法院各項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撐和保障作用。

從北京全市法院的信息化發(fā)展歷程看,整個建設不過15年,最早是由海淀法院在1996年開始建設的零散系統。從此之后,北京地區(qū)法院的信息化如火如荼,北京高級人民法院也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開發(fā)了法院信息管理系統。由于統一了核心的業(yè)務應用軟件,北京市法院的信息化建設進展迅速,效果顯著,位于全國前列。

海淀法院副院長石金平認為,信息化工作對法院的業(yè)務很重要。法院的審判業(yè)務需要對信息做出判斷,例如判斷取證信息的真?zhèn)?、深層次分析證據等,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而法院的業(yè)務也要符合法律的范圍,就是要求審判人員需要擁有專業(yè)素質,采用信息化手段則可以幫助司法人員從不成熟變?yōu)槌墒臁?/P>

石金平總結說: “信息化要輔助法院業(yè)務,作用于社會: 信息化要融入全流程的審判業(yè)務中,參與到具體的程序中,它要服務好當事人,讓當事人更多地參與到審判業(yè)務中,這就是信息化所能發(fā)揮的作用。”

發(fā)布:2007-04-18 14:20    編輯:泛普軟件 · xiaona    [打印此頁]    [關閉]
相關文章:

泛普成都OA快播其他應用

成都OA軟件 成都軟件動態(tài) 成都OA信息化 成都OA客戶 成都OA快播 成都OA行業(yè)資訊 成都監(jiān)控公司 成都倉庫管理軟件 成都餐飲管理軟件 成都物業(yè)管理軟件 成都網站建設公司 成都軟件開發(fā)公司 成都門禁系統